(一)第一维度:政策敏感度 —— 优先选择 “出口占比高 + 美国市场依赖度强” 的企业
吴老师认为,政策利好的 “直接性” 取决于企业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出口占比越高、美国市场份额越大,政策延期带来的订单与利润弹性越显著。” 他的筛选标准包括:
对美出口占比≥30%:排除对美出口占比低于 15% 的企业(这类企业受益有限,如某主攻国内商用车轮胎的企业,对美出口占比仅 5%,政策影响可忽略);
美国市场订单稳定性:优先选择与美国大型经销商(如 Discount Tire、Tire Rack)长期合作(合作年限≥5 年)的企业,这类企业订单更稳定,不易受短期市场波动影响;
关税成本占比高:若企业当前对美出口的关税成本占营收比重≥5%,政策延期后,这部分成本可转化为利润(如某企业关税成本占比 6.5%,政策落地后,毛利率直接提升 1.2 个百分点)。
以某龙头企业为例:对美出口占比 40%,关税成本占比 7%,合作美国经销商 10 家(覆盖全美 80% 的州),政策延期后,其 2025 年净利润预计增厚 1.5 亿元,对应 PE(市盈率)从 18 倍降至 15 倍,具备估值修复空间。
(二)第二维度:盈利弹性 —— 测算 “订单增长→毛利率→净利润” 的传导
吴老师会通过 “量化测算” 判断企业的盈利弹性,避免 “定性利好” 带来的投资误区。核心测算公式包括:
以某中型轮胎企业为例(2024 年数据):
同时,吴老师会排除 “高负债企业”(资产负债率≥70%)—— 这类企业即使订单增长,也需优先偿还债务,净利润难以释放(如某企业资产负债率 75%,2025 年净利润增量的 60% 需用于付息,实际股东收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