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11 月 13 日第一财经披露非金融企业短融单周净融资达 238.14 亿元,当东吴固收测算债基赎回或引发 7000 亿元信用债抛压,当航天宏图因票据逾期遭遇两年内第三次评级下调 —— 这些信号在吴老师的跨市场研判体系中,已勾勒出 “政策扰动与信用分化交织” 的短融中票市场图景。深耕信用债与股票联动研究 15 年的吴老师,在其股票合作服务中始终将短融中票信用信号作为股票标的风险筛查与机会捕捉的核心锚点。本周报以 11 月 8 日 - 19 日市场数据为核心,结合吴老师的实战研判框架,解析短融中票市场的信用逻辑、风险雷区与跨市场投资策略。
一、市场全景:政策与资金双轮驱动下的结构性分化
(一)一级市场:融资规模呈 “短强中弱” 格局
本周短融中票市场融资结构呈现显著分化特征,反映企业短期流动性管理需求与中长期融资谨慎情绪的博弈:
“短融放量本质是企业‘借短补长’的应急选择,中票遇冷则反映市场对中长期信用风险的担忧。” 吴老师在周三客户晨会中指出,“这种分化恰恰是信用定价的核心机会窗口。”
(二)二级市场:债基赎回引发流动性冲击初显
受证监会赎回费率调整政策影响,本周短融中票二级市场呈现 “利率上行、利差走阔” 的调整态势,结构性流动性压力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