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教你如何炒A股
很多投资者常常会讲A股是“炒”出来的,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A股“行不通”。之所以有这种观念,大概是因为对价值投资的“打开方式不对”。
究竟什么是价值投资?如果用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尤金法玛的资产定价三因子模型来考量A股,也许你会发现资本市场大同小异——市净率、小市值、择时风险,三个因子在起作用。只要定义了什么因子有价值,基于这些逻辑在A股做价值投资,照样可以有个“好收成”。
市净率:收割A股的“地心引力”
在A股市场,很多简单的“价值投资理念”会表现出不适应:很多蓝筹股业绩不错,股价常年波动率极小;一些垃圾股,年年ST天天涨停,依靠高频资本运作拉升股价。
价值投资的理念在A股彻底失效了吗?尤金法玛也许会告诉你,事实并非如此。
1993年,尤金法玛和肯尼思弗兰奇发表了三因子模型,认为账面市值比、股票市值和市场风险三个因子可以显著地解释股票价格的变动。20年后,尤金法玛凭借这一理论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套用到A股,这三个因子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市净率越低、市值越小、相对市场波动越大,投这只股票获得的超额收益越多。
首先我们谈谈通常意义上的“A股价值”。
指数点位并不是价值投资的“正确打开方式”。A股企业盈利是动态增长的,上证指数2006年的2000点和2014年的2000点,对于大多数股票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估值水平。
那么,市盈率是不是能完全体现股票的“实际价值”?也不够合理。比如2010年-2011年时的钢铁煤炭行业,盈利状况非常好,市盈率只有个位数,当时如果依据低市盈率买入,作为价值投资,就会遭遇A股大顶后的下跌,彼时至今,很多煤炭股股价已跌近70%。
考虑到A股市场重组与并购频发的情况,市净率指标显现出了不容忽视的参考意义。借助统计学分析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估值与市净率指标可以发现,财务类的数据大概率分布于某一相对固定的区间。尤其是在重组、并购频繁的2015年,很多公司盈利能力不足,但借助资本运作,经由并购、增发,同样一个股票代码,背后的资产已经完全不同,这些在市盈率估值上没有体现,而净资产已大幅增厚。
市净率这一财务估值仿佛地心引力,无论公司股价飙到多高,这股看不见的力量最终会让股价回归到脚踏实地的状态,在判断股价下行、市场寻底时更为有效。
“PB底”:股灾3.0 的托市功臣
今年1月初,A股连续两次熔断之后一路下滑,即股灾3.0。1月末、2月末,上证指数两次跌至2638点位即出现反弹。市场上很多人议论“是国家队在托底”。那么,此前的股灾1.0和2.0时,国家队也在“救市”,股指并没有出现立刻止跌,而只是慢慢刹车。为什么之前托不住,这次却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