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感觉最近自己冲动消费的频次相较往年有所减少了,举个例子从2021年11.11号双11消费节当天的数据表现来看,双十一当日交易额为3146亿元同比增长-5.5%,作为全球最大进口电商消费国首次出现负增长。那么日常消费是否也是如此呢?
而线下的实体店本就在经历着线上消费平台的冲击,又受到疫情的影响,出现了大量实体店转让倒闭。那么回到线上,平台从原先的淘宝、京东、拼多多等扩充到了滴滴、美团、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平台上的商家却也和线下的老板们一样,开始有了一样的感叹,这又是为什么呢?中国消费市场到底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消费市场的变化
国内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完善,再不是经济改革刚开始那样摸着石头过河,不合格、不合规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必将越来越的没有生存空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也从能买到就行变成了实惠、实用再到要求高质量高品质的跃迁。
但2019年以来受全球疫情冲击,全球生产面临严峻挑战。运输成本、用工成本、原料成本开始出现攀升。这直接影响到产品价格的走向,
致使全球消费低迷。今年以来受国际局势动荡,能源、粮食、金属等再次出现价格上涨,原料市场的动荡导致居民消费价格的提升,但消费总量收紧。百姓消费升级逐渐降温,逐渐会把钱用到刀刃上。

抛开战争带来的国际局势影响。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看,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稳定发展,全球对中国市场信心逐渐抬升,国际热钱有向国内转移的势头,老百姓也愿意把财富投入到已经逐步完善的国内金融市场,以寻找更高的收益或是对冲相应的风险。
另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国内某些无良企业盲目地把国外的消费模式套用到国内,用更加简便的流程和更加宽松的审核制度向年轻人发放借款,提前透支年轻人的未来收入。导致新生代每月的大部分收入都在上个月乃至上年度的消费,在面对市场低迷行情、收入骤减情况时抗风险能力弱。还贷都可能出现问题自然无力再进行消费。

二、生意真的难做了吗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当中,所有的信息都是透明的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搜索。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超越了大多数西方经济体。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度越来越大,相应地受国际经济影响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国内的人口优势、资源优势、疫情管控带来的经济复苏优势都是切实存在的。只是在国际局势动荡的当下又受疫情管控带来的生产停滞影响,导致了短期的居民消费总量下降。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过往的新兴行业已经开始进入饱和期。从我们身边看如随处可见的服装店、奶茶店、便利店、火锅店等等,简单拿便利店来讲,一个小区可能会出现七八个便利店,远超小区居民的消费承载必然带来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