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阶段重大项目:
据 ITER 成本拆分框架测算,低温系统占聚变工程总成本的 6%,据此推算 BEST 与 CRAFT 低温系统市场空间约 11.4 亿元,CFEDR 单项就将释放 72 亿元需求,未来五年国内核聚变产业链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
(三)技术突破临界点:低温系统的 "卡脖子" 环节实现突破
低温系统是核聚变装置的 "制冷中枢",需将超导磁体冷却至 4K(-269℃)超低温环境,其技术复杂度极高。目前国内企业已实现三大核心突破:
技术突破使国内企业在重大项目招标中具备明显竞争优势,2025 年以来低温系统招标中,国产企业中标率已达 82%,较 2023 年提升 40 个百分点。
二、产业链图谱:未来五年最具先发优势的 12 家核心企业
核聚变与低温系统产业链可分为 "核心设备(低温系统、磁体系统)- 关键材料 - 测控与工程服务" 三大环节,12 家具备技术壁垒与订单确定性的企业已形成清晰的先发优势格局。
(一)低温系统核心设备(4 家):工程招标的直接受益者
低温系统涵盖制冷、分配、回收三大子系统,相关企业直接承接项目订单,业绩弹性最为明确:
杭氧股份(002430.SZ):国内工业气体龙头,4K 氦制冷机技术源自中科院合作研发,已中标 BEST 项目 3.2 亿元制冷机组订单,占该项目低温系统采购量的 44%,2026 年聚变领域营收预期增长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