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涨了 5%,要不要长期拿着?”“融创债务重组后,能回到以前的股价吗?”—— 在 11 月 26 日地产股集体拉升后,吴老师团队的咨询后台被这类 “中长期疑问” 刷屏。很多散户投资者在短期获利后陷入纠结:是见好就收,还是赌板块有长期行情?毕竟过去 5 年,地产股经历了 “从万人追捧到无人问津” 的过山车,不少人担心 “这次拉升又是昙花一现”。
事实上,此次地产股异动绝非 “短期政策刺激的脉冲行情”,而是 “行业出清进入尾声 + 政策从‘救市’转向‘促转型’+ 优质房企找到新增长曲线” 的长期信号。吴老师团队通过跟踪 38 家房企的转型数据、政策导向变化,发现行业正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生存”,只有具备 “现金流安全、转型成效、区域布局合理” 的房企,才能在中长期存活并实现估值修复。本文将拆解地产股中长期的 3 大生存逻辑,明确哪些标的值得长期布局,同时给出吴老师团队的中长期服务方案,帮你避开 “短期炒作陷阱”,抓住行业转型的确定性机会。
一、中长期行情的底层逻辑:不是 “救市反弹”,而是 “行业出清后的价值重估”
很多投资者把此次地产股拉升归为 “短期政策救市”,但吴老师团队通过梳理 2023-2025 年的行业数据发现,当前行业已进入 “出清尾声 + 转型起步” 的新阶段,中长期行情的核心是 “优质房企的价值重估”,而非单纯的政策刺激。
(一)逻辑 1:行业出清 90% 中小房企,头部集中度大幅提升
过去 3 年,地产行业经历了史上最彻底的出清:2022 年全国有 120 家房企违约,2023 年减少至 45 家,2025 年 1-11 月仅 12 家中小房企违约,且多为 “区域小开发商”。截至 2025 年 Q3,TOP10 房企的销售金额占比从 2021 年的 28% 提升至 45%,万科、碧桂园、保利发展的市场份额分别达 8.2%、6.5%、7.8%,较 2021 年提升 3-4 个百分点。
行业出清带来两大中长期利好:
竞争环境改善:中小房企退出后,头部房企不再需要 “低价抢地、高周转扩张”,万科 2025 年新拿地平均溢价率从 2021 年的 15% 降至 8%,毛利率提升 2 个百分点;
政策资源倾斜:央行、住建部的保交楼资金、融资支持优先流向头部房企,2025 年万科获得的专项借款额度达 350 亿元,是中小房企的 10-15 倍,资金成本比行业平均低 1.2 个百分点。
吴老师团队测算,未来 3 年 TOP10 房企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至 55%,万科、保利发展等国企龙头的营收增速有望维持 5%-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2%-3% 的增速,具备中长期成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