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老张 2015 年持有 “30% 伊利股份 + 20% 恒瑞医药”,组合在大盘下跌 10% 的情况下逆势上涨 8%,成为通缩期的 “避风港”。
成长型科技股:政策宽松的 “受益先锋”
通缩期央行往往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息、降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成长型科技股(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因 “对利率敏感、政策支持力度大”,在通缩中后期表现突出,成为经济转型的 “进攻利器”。
政策支持的科技领域:国家重点扶持的 “卡脖子” 技术(如半导体设备、人工智能算法),通缩期政策补贴和融资支持力度加大,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轻资产、高研发的成长股:这类企业对固定资产依赖低,通缩期原材料和租金成本下降,且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扩大研发投入,为后续增长蓄力。2015 年通缩期间,创业板指中的科技成长股在降息后反弹 30%,远超大盘;
科技类 ETF:对于难以筛选个股的散户,半导体 ETF(如华夏国证半导体 ETF)、人工智能 ETF(如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 ETF)可分散风险,捕捉行业整体机会。
散户小王 2015 年通缩中期布局某半导体成长股,受益于降息和政策支持,半年内股价上涨 40%,成为通缩期的意外收获。
现金及等价物:通缩期的 “灵活弹药”
通缩期现金的 “相对购买力” 上升,且能在资产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抄底优质资产,是必不可少的 “战术储备”,但需把握持有比例和时机。
货币基金与国债逆回购:流动性极强(当天赎回次日到账),年化收益 2%-3%,通缩期可保持 10%-20% 仓位,作为 “应急资金” 和 “抄底储备”;
定期存款:1-2 年期定期存款在通缩初期利率相对较高,适合对流动性要求不高的散户,可配置 10%-15% 仓位,锁定收益。
吴老师强调:“通缩期现金不是‘死钱’,而是等待机会的‘活钱’,关键是在资产价格跌透时果断出击,将现金转化为优质资产。”
不同通缩阶段的资产配置策略:从防御到进攻的动态转换
通缩按发展阶段可分为初期(物价刚下跌,政策未发力)、中期(政策宽松加码,市场预期改善)、后期(通缩缓解,经济复苏),每个阶段的资产表现不同,配置策略需顺势调整。吴老师设计的 “通缩阶段配置矩阵”,让散户在不同时期精准布局。
通缩初期(CPI 负增长 3 个月内,政策宽松初期):重防御,轻进攻
阶段特征:物价开始下跌,企业盈利预期恶化,股市整体承压,央行刚启动降息降准,市场信心尚未恢复。
配置策略:
高信用债券(50%-60%):国债(30%)+ 纯债基金(20%-30%),确保本金安全和稳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