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标志着这场现金贷盛宴曲终人散。
对很多消费金融从业者来说,过去这一年多的现金贷狂欢,一度颠覆了他们的“三观”:只要手握流量,通过高利率覆盖高坏账,就可以财源滚滚来。单说几家刚刚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互金公司,如果说现金贷拯救了它们并不为过。
相形之下,一些坚持场景和风控的市场主体,不仅在短期财务数据上相对吃亏,还免不了被人贴上“保守”乃至“不思进取”的标签。
“这场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终结。”那些无视金融常识与规律的现金贷,终于迎来拨乱反正的监管风暴。
狂欢过后,场景的价值正在快速回归,具有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平台的估值有望得到大幅提升,尤其对电商背景的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乐信、唯品金融构成重大利好。
不过,尽管通知的一大核心是有无场景,但是其并没有对场景作出严格定义,也没有说清楚何谓场景依托,这很可能会成为行业机构争取生存空间的突破口。
1.场景争夺战再起
回望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电商场景为依托的消费金融都是行业主流。
2013年10月,分期乐上线,开创了中国分期电商模式;2014年2月,京东白条上线,正式打开电商消费金融市场;到2015年上半年,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相继上线,电商消费金融渐成潮流。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向场景机构输出消费金融技术的第三方服务商,诸如众安保险和PINTEC,其自身没有场景,而是向拥有场景但缺乏金融能力的平台提供支持,帮助它们推出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
进入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逐步渗透至从线上到线下的诸多场景,包括电商、汽车、租房、教育、旅游、医美和婚庆等,基于场景的消费金融进入爆发式增长期,一时间“场景为王”成为行业共识。
那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现金贷骤然上位,大量无场景、无能力的现金贷野蛮生长,催生了一个快速繁荣又快速溃烂的“短命王朝”。
#p#副标题#e#
从2017年开始,现金贷进入全盛期,奔着高息与暴利而来的创业公司层出不穷,行业进入空前的乱象。近期多家经营现金贷的互金平台上市,更是将相关的争议与指责推向高点,最终逼得监管出手。
在《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中,监管部门指出,现金贷的过度借贷、重复授信、不当催收、畸高利率、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十分突出,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隐患。
通读上述文件,一个很明显的监管态度是:不鼓励没有消费场景的现金贷业务,鼓励有消费场景的借贷产品。对于网络小贷公司,更是要求其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