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价值理论》一书中,约翰·威廉姆斯给出了一个确定股票内在价值的实用公式。他的计算以股利收入为基础,引入了“折现”这一概念。威廉姆斯声称股票的内在价值等于股票未来所有股利的现值(或称折现值),他建议投资者将以后收到的钱进行“折现”。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没有几个人能够明白“折现”的含义。直到后来,在著名的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的推广下,“折现”一词才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于是,坚实基础理论逐步展露出它的逻辑性。它强调,股票价值应建立在公司未来能以股利或股票回购形式分配的盈利流的基础之上。据此可以推出,目前的股利越多,股利增长率越高,股票的价值就越大,因而不同的股利增长率就成为股票估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投资者不但必须估计股利长期增长率,还必须估计某种超常增长能维持多久。坚实基础理论依赖于对未来增长率和增长持续期进行棘手的预测,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马尔基尔指出,内在价值这一坚实基础可能没有该理论声称的那么可靠。
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一书极富影响力,华尔街整整一代证券分析师都皈依这一理论。奉行该理论的分析师学到的是,所谓健全的投资管理,就是证券价格暂时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便买入,证券价格暂时高于其内在价值时便卖出。沃伦·巴菲特可能是使用格雷厄姆和多德分析方法最为成功的信徒。
马尔基尔回顾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与房市泡沫的历史,他发现在每次泡沫发生的过程中,市场的确做到了自我修正,最终纠正一切非理性行为。然而,异常情形总会突然冒出,市场可能会变得非理性地乐观,没有戒心的投资者会被吸引进来,但最终市场总会认清真实价值之所在,这才是投资者必须予以重视的重要教训。马尔基尔坦陈格雷厄姆的智慧让他信服,因为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一书中写道:股票市场不是投票机,而是称重机。估值标准并未改变,最终任何股票的价值只能等于该公司的现金流现值。归根结底,市场价值终会胜出。
马尔基尔对此写道,市场即便会犯错,也可以做到高度有效。有些错误非常离奇,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例如21世纪初的网络科技股,价格看上去不但透支了未来,而且还透支了“来世”。投资风险从来就无法清晰地感知,所以未来盈利应以什么样的折现率进行折现,也永远是无法确定的。因此,市场价格必然总是错误。在任何一个具体时点,谁也不能完全看清楚市场价格是过高还是过低。在华尔街,即使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也不能始终如一地区分正确的估值与错误的估值。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谁能通过持之以恒地下对赌注以战胜市场的集体智慧而获得超额收益。市场并非总是正确的,甚或通常都不是正确的。但是,没有任何个人或机构能始终如一地比市场整体知道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