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思考"网购"的命题,所隐藏的是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协同创新。倘若只是解决需求端的问题,对供给端的线上化视而不见,租客和房东无法进行有效的对接和匹配,信息透明化和信任体系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何况房东端的线上化难度远高度租客端,涉及到专业的技术服务和庞大的后台运营,也是"网购"时代迟到的直接诱因。
虽然从行业整体的业态来看,自如等平台还是小范围的个例,不是所有的平台都直接和房东沟通,恰恰是这种小范围的尝试,为租房市场规模化进入"网购"时代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在疫情加速行业内卷的背景下,平台方的价值在于解决房东和租客间产品不匹配、诉求不匹配、相互不信任等问题,守旧的流量思维已经不合时宜。
2亿年轻人的租房梦
新华网曾在《2021中国城市租住生活蓝皮书》中提到,2030年中国的租房人口将达到2.6亿,35岁以下的年轻人将占很大的比重。
租房市场的科技"内卷",疫情的因素可能只是催化剂,这是一场还在水面下的方向之争:面对规模庞大且在不断增大的租房人群,能否改善已有的行业乱象,将是租赁市场良性繁荣的前提,也是租住平台生存的筹码。
"网购"可能不是租房市场的终局,大概率将是下一阶段的流行业态,至少有两股暗流正在影响行业的走向。
一个是年轻人的本能诉求。在那些租房被坑的报道中,未谙世事的年轻人是绝对的主体。不少人喜欢用"社会历练"进行自嘲,所折射的其实是用户体验的水土不服,95后、00后等新一代的数字原住民,早已习惯了"在线"的沟通方式,很多认知和习惯都基于线上,对线下的规则并不熟悉。
"网购"所解决的不单单是对线下活动的替代,还意味着看房、咨询、签约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被记录,一些潜在的风险点能够被预料,一旦出现合同陷阱等问题也可以通过留存的证据进行维权。比起年轻人陌生的线下秩序,"网购"无疑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本能,势必会通过个体的选择决定时代的潮向。
另一个是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租房属于低频、高客单价、决策成本高的需求,本身就有着重服务、重体验的性质,导致在盈利模式过度依赖中介费。再加上"中介"的服务主要集中在销售层面,租前保洁、租后维修等服务出现了空白,商业模式的单一让租赁市场缺少进一步的想象空间。
租房流程的线上化,也是打通租客和房东间壁垒的过程,有利于平台和租客、房东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链,留给平台的商业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比如保洁、搬家、维修等中间服务,既有可能帮助平台冲破盈利渠道上的桎梏,平台本身也将围绕服务下功夫,进而不断优化租房市场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