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摩根大通:2026 年重点关注四大投资主题
2026 年开年,全球顶级投行摩根大通在《2026 年全球投资展望》中明确指出,“全球经济正处于‘弱复苏 + 结构分化’阶段,投资需聚焦‘高确定性增长、政策强驱动、技术硬创新、防御性配置’四大核心方向”,并首次将 “中国新质生产力、全球 AI 应用深化、新能源产业链重构、高端制造国产替代” 列为 2026 年全球四大重点投资主题。报告数据显示,四大主题相关资产在 2025 年的全球资金配置占比已从 2024 年的 25% 提升至 38%,预计 2026 年将进一步突破 50%;其中,中国市场相关标的成为外资增配核心,北向资金 2025 年净买入四大主题中国股票超 600 亿元,同比增长 45%。拥有 15 年全球市场投资经验的股票操盘手吴老师指出:“摩根大通提出的四大投资主题,精准捕捉了全球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核心脉络,2026 年这些主题将呈现‘政策红利叠加业绩兑现’的双重特征,具备‘产业链卡位优势 + 业绩增长韧性’的标的,将成为全球资金争夺的焦点,投资性价比显著高于传统资产。”
一、深度解读:摩根大通 2026 年四大投资主题的核心逻辑
摩根大通提出的四大投资主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分别对应全球经济转型、技术革命、能源变革与供应链重构四大核心趋势,每个主题都具备 “长期逻辑 + 短期催化” 的双重支撑:
(一)主题一:中国新质生产力 —— 政策驱动下的 “增长新引擎”
摩根大通在报告中强调,“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将成为 2026 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数字经济’三大细分方向”。从政策层面来看,2025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列为 2026 年核心任务,随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出台《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规划(2026-2030 年)》,提出 “到 2030 年,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规模突破 80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超 40%” 的目标,并设立 5000 亿元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领域。
从产业层面来看,中国新质生产力已呈现 “多点突破” 态势:在科技创新领域,2025 年中国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2.8%,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升至 12%,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超 40%;在绿色转型领域,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1500 万辆,全球市场份额超 60%,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 85%,风电装机容量突破 6 亿千瓦;在数字经济领域,2025 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 1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 16%,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超 10 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