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标的 “业绩预告超预期” 场景:在 “过度乐观” 中追高
这类场景多发生在 “企业发布超预期业绩预告” 后,标的短期大幅上涨,投资者因 “过度乐观” 误判业绩持续性,在高点追入,却忽视了 “业绩超预期可能是短期因素导致”(如一次性收益、行业短期景气)。
案例:2025 年某周期股企业发布半年报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长 120%(市场预期 50%),股价在预告发布后 3 个交易日从 15 元涨至 19 元(涨幅 27%)。大量投资者认为 “业绩高增长将持续”,在 18-19 元区间追入。但随后公司公告称,净利润高增长主要源于 “一次性政府补贴”(占净利润的 40%),剔除补贴后净利润增速仅 50%,股价回调至 16 元,追涨投资者被套 15% 左右。
吴老师提醒,应对这类场景需 “穿透业绩预告看本质”:一是 “区分业绩增长的来源”(是主营业务增长、行业景气提升,还是一次性收益、非经常性损益);二是 “判断业绩增长的持续性”(若为行业周期上行导致,需分析周期持续时间;若为公司自身优势,需看是否具备护城河);三是 “结合估值判断性价比”(即使业绩超预期,若当前 PE 已处于历史高位,也需谨慎追涨)。
(三)吴老师破解 “高点买入” 的三重体系:从认知到落地
1. 认知纠偏:理解偏差本质,打破错误思维
要摆脱 “高点买入” 困境,首先需从认知层面理解行为偏差的本质,打破 “追涨必赚”“随大流安全”“突破即牛市” 的错误思维。吴老师通过 “案例拆解 + 理论讲解” 的方式,帮助投资者建立正确认知:
2. 策略约束:制定刚性规则,限制非理性操作
认知纠偏后,需通过 “策略约束” 将理性认知转化为可执行的规则,用 “制度” 限制非理性操作。吴老师结合行为金融学与实战经验,设计三大核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