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始终将行业研究作为投资决策的核心基础,尤其在医疗器械行业,他通过建立 “产业链穿透式研究框架”,从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与耗材生产,到下游医院、经销商与终端用户,全面梳理行业生态,精准识别驱动因素与潜在风险。
在研究过程中,吴老师注重 “数据与逻辑结合”,既关注行业宏观数据如市场规模、增长率、进出口数据等,也深入分析细分领域的微观数据,如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品市占率、毛利率变化、订单情况等。例如,在分析体外诊断行业时,他会通过跟踪 IVD(体外诊断)试剂的批签发数据,判断行业需求变化;通过对比不同企业的研发费用率与新产品上市节奏,评估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同时,吴老师还会定期与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医院采购负责人交流,获取一手信息,验证研究结论,确保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准确可靠。
此外,吴老师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变化尤为敏感,建立了 “政策跟踪与影响分析机制”,及时解读医保政策、审批政策、集采政策等对行业及企业的影响。如在集采政策出台后,他会快速分析政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差异:对于产品同质化高、依赖集采渠道的企业,可能面临短期价格压力;而对于具备创新产品、非集采渠道占比高的企业,则可能借助政策推动的 “进口替代” 机遇实现增长,从而为投资者筛选出真正受益于政策的优质标的。
(二)丰富的实战经验:应对市场波动
十余年的股票操盘经历,让吴老师经历了多轮市场牛熊周期,也见证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多次起伏,积累了应对不同市场环境的实战经验,能够在行业复苏过程中的波动中为投资者把握机会、规避风险。
在 2020 年医疗器械行业因公共卫生事件短期爆发时,吴老师敏锐地意识到行业存在 “需求透支” 风险,及时提醒投资者规避短期涨幅过大、缺乏业绩支撑的标的;而在 2022 - 2023 年行业调整期,他通过分析政策底、需求底、估值底的共振信号,判断行业即将迎来复苏,提前布局被错杀的优质企业,帮助投资者在行业复苏初期就把握到可观收益。
在具体的个股操作上,吴老师注重 “估值与成长匹配”,既不盲目追高估值过高的热门股,也不忽视估值低洼但具备成长潜力的标的。例如,在布局高端医疗器械企业时,他会结合企业的研发管线、产品市场空间、业绩增速等因素,判断估值的合理性;对于家用医疗器械企业,则会关注其渠道扩张速度、品牌建设情况与市场需求增长的匹配度,确保投资标的具备 “估值安全边际” 与 “成长确定性”。
(三)严谨的风险控制:保障资产安全
吴老师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投资的首要位置,在布局医疗器械行业时,通过建立 “多维度风险评估体系”,从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企业经营风险等方面,全面评估投资标的的风险水平,确保投资者的资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