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团队测算:“按当前扩产节奏,2026 年国内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其中国产化部分占比将从 28% 提升至 35%,增量空间主要集中在高端领域。”
(三)技术突破:六大细分领域实现从 0 到 1 跨越
2025 年三季度半导体材料国产化呈现 “多点开花” 态势,多个 “卡脖子” 环节实现量产突破:
大硅片:TCL 中环 12 英寸半导体硅片通过中芯国际 14nm 工艺验证,月产能突破 15 万片,国产化率从 5% 提升至 12%;
光刻胶:南大光电 ArF 光刻胶实现 28nm 工艺量产,打破日本信越垄断,国内市场份额提升至 8%;
电子特气:金宏气体超高纯氨产品进入台积电供应链,纯度达 99.9999999%,全球市场份额突破 5%;
靶材:江丰电子铝靶材通过英特尔验证,成为国内首家进入国际一线供应链的靶材企业;
湿电子化学品:晶瑞电材高纯双氧水产能突破 10 万吨,满足 14nm 工艺需求,国产化率达 30%;
CMP 抛光材料:安集科技抛光液在中芯国际 14nm 工艺中渗透率超 40%,替代进口产品。
“技术突破的核心标志是进入主流供应链,” 老吴特别提示,“我们跟踪的 23 家重点企业中,已有 15 家实现对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的稳定供货,这意味着国产化从‘实验室阶段’迈入‘商业化阶段’,业绩兑现确定性大幅提升。”
二、市场数据复盘:国产化主线资金持续加仓
(一)指数表现:半导体材料板块逆势领涨
本周 A 股科技板块震荡分化,半导体材料板块逆势走强。截至 11 月 24 日,申万半导体材料指数周涨幅 3.2%,远超沪深 300 指数 0.3% 的周涨幅,在所有二级行业中排名第一。细分领域表现分化:
(二)估值水平:成长与估值形成良性匹配
当前半导体材料板块估值处于 “合理偏低” 区间,具备安全边际与成长弹性:
老吴强调:“当前估值仅反映了 20% 的国产化预期,若后续高端领域突破超预期,估值中枢有望上移至 50 倍,修复空间达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