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逻辑与验证指标
数据对比与优势
吴老师团队测算,国产半导体材料的价格比海外供应商低 20%-30%,若良率能达到海外产品的 95% 以上,国内晶圆厂将有强烈的替代动力。以电子特气为例,金宏气体的高纯氨气价格为 800 元 / 瓶,而日本住友化学的同类产品价格为 1100 元 / 瓶,若金宏气体能在 2026 年完成中芯国际量产验证,预计将新增订单 3 亿元,占 2025 年营收的 25%。
三、散户中长期布局误区:4 个 “认知陷阱” 让你错失长期收益
在吴老师团队近期的咨询中,发现不少投资者在中长期布局中陷入 “认知陷阱”:把短期政策利好当成长期逻辑,把 “概念炒作” 当成 “业绩兑现”,最终在周期波动中早早下车,错失翻倍收益。
(一)陷阱 1:“关税推迟 = 国产替代终止”,盲目减持优质标的
典型案例
散户王先生持有北方华创半年,成本 68 元,11 月 17 日看到 “关税推迟” 新闻后,认为 “国产设备不需要了”,在 81 元卖出,错失后续因 “零部件自主化突破” 带来的 15% 涨幅。而机构投资者不仅未减持,反而在 80 元附近加仓 —— 他们看重的是 “窗口期自主化” 的长期逻辑,而非短期关税政策。
本质原因
对 “国产替代的底层逻辑” 理解错误:国产替代的核心驱动力不是 “关税倒逼”,而是 “国内晶圆厂产能扩张带来的设备需求”+“避免被卡脖子的战略需求”。2025 年国内晶圆厂新增产能达 200 万片 / 月(等效 8 英寸),对应半导体设备需求超 1200 亿元,即使关税取消,这部分需求仍会支撑国产设备企业增长。
(二)陷阱 2:只看 “技术突破新闻”,忽视 “业绩验证进度”
典型案例
投资者赵女士看到 “某光刻胶企业宣布实现 ArF 光刻胶技术突破” 的新闻,就在 52 元追高买入,却未发现该技术仍处于 “实验室阶段”,距离客户量产验证还有 18 个月,2026 年无法贡献业绩,股价随后回调至 45 元,亏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