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周期股和高估值新能源成长股,将周期股仓位降至 20%,高估值新能源成长股仓位降至 10%,主要减持那些市盈率过高、业绩增速不达预期的个股。
增持医药和食品饮料行业,将医药股仓位从 10% 提升至 25%,食品饮料股仓位从 5% 提升至 15%,选择业绩稳定、估值合理的龙头股。
配置银行股,将银行股仓位从 5% 提升至 15%,选择市盈率低于 10 倍、股息率 4% 以上的银行龙头。调整后,组合在震荡市中的回撤幅度从 25% 降至 10%,收益稳定性明显提升。
震荡市转熊市的行业轮动与组合调整
震荡市转熊市时,市场风格从 “攻守平衡” 转向 “防御”,防御性行业的抗跌性进一步凸显,周期性行业和高估值行业则持续承压。
行业轮动特点
周期性行业(如房地产、建材)、高估值成长股(如部分科技股)持续下跌,跌幅较大;
必需消费品(如食品、日用品)、医药(尤其是创新药、医疗器械)表现相对抗跌;
公用事业(如电力、水务)因业绩稳定、股息率高,成为熊市中的 “避风港”。
组合调整策略
大幅减持周期性行业和高估值成长股:将周期性行业仓位从 30% 降至 10%,高估值成长股仓位从 20% 降至 5%,对于那些业绩恶化、估值过高的个股,直接清仓。
重点增持必需消费品和医药行业:将必需消费品行业仓位从 20% 提升至 35%,医药行业仓位从 20% 提升至 30%,选择那些需求刚性、业绩波动小的个股。
适度配置公用事业行业:将公用事业行业仓位从 5% 提升至 15%,选择股息率高、现金流稳定的龙头企业。
实操案例
2018 年震荡市转熊市时,一位散户的组合中房地产行业占比 25%,高估值科技股占比 20%。在我的指导下:
大幅减持房地产行业和高估值科技股,将房地产行业仓位降至 8%,高估值科技股仓位降至 3%,清仓了那些业绩亏损、资金持续流出的个股。
重点增持必需消费品和医药行业,将必需消费品行业仓位从 15% 提升至 35%,买入食品、日用品龙头股;将医药行业仓位从 15% 提升至 30%,买入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龙头股。
配置公用事业行业,将电力股仓位从 5% 提升至 15%,选择股息率 5% 以上的电力龙头。调整后,组合在熊市中的跌幅从 40% 降至 18%,抗跌效果显著。
熊市转震荡市的行业轮动与组合调整
熊市转震荡市时,市场风格从 “防御” 转向 “试探性进攻”,前期超跌的成长股和部分周期性行业开始出现反弹,防御性行业的涨幅相对放缓。
行业轮动特点
前期超跌的成长股(如半导体、新能源)率先反弹,涨幅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