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海花岛2号岛和3号岛整体规划也做了调整,还未建造住宅的用地性质变更为公园用地。
随着“住”变“商”的实施,恒大海花岛成为了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从这个角度来说恒大的违规建筑在误打误撞的情况下为儋州旅游业做出了贡献。

目前来看该事件的结果是好的,但我们不能从结果的正确性倒推过程的合理性,此外,违规围海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并且影响的程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所以要寻根问底,搞清导致“贡献”产生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我看来主要与前些年房地产行业“野蛮”的发展息息有关。
一方面,恒大等房企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扩大企业规模采取了“高周转、高杠杆”的策略,为了提高盈利率与周转率愿意铤而走险、在没有获得环境部门审批的情况下私自增加项目开发内容,多围点海不就能多造点楼、多卖点房子出去吗?
负债率高、利息多,企业需要更高的盈利率,否则连利息成本都覆盖不了,各类违法违规操作频频发生在房地产行业。

另外一方面,儋州市相关部门在监督、执法过程中的缺位更加值得反思。
恒大未经审批动工被罚了5万元,那时为何没有查出更严重的围海行为呢?直到中央督导组出面才发现问题,罚了恒大2亿多元的款并要求整改,换言之,如果督导组不来儋州的海花岛违规开发不就蒙混过关了吗?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说恒大与儋州职能部门的官员存在利益输送关系,但当地为了提高GDP不顾生态环境、对企业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重事轻罚的现象是很有可能存在的。
在此前的通报中有关部门对8名责任人员予以问责处理印证了这种猜测,“唯GDP论”这些年依然镌刻在部分地方官员的脑海之中。

随着“房住不炒”大原则地逐步推进,房地产“野蛮”发展的时代终究一去不复返,潮水褪去才能发现谁在裸泳,深陷现金流危机的恒大们不仅无法重塑辉煌,未来能否存活下来都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