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法退出,为什么投SaaS?或者说,针对有限的退出渠道,我们自己是不是应该更加务实的去设计业务?第二种焦虑的事情更大,那就是有限的几家中国SaaS上市之后,似乎估值都跑的不太好。
你可以随便找几个这几年新上市的圈子里的公司,他们的营收可能都涨的不错,但是奇怪的是估值没在涨,甚至还跌的厉害。
我们当然可以说最近中美SaaS甚至整个市场包括香港都在跌,但是把这个事情拉到时间更长的维度,实际上是我们跌的厉害的多。
上市之后估值上不去,这件事情更大,原因是这个阶段性的结果影响了整个中国SaaS讲故事的底层逻辑。再看美国,SaaS不仅大批上市,上市之后估值大量的在涨。两边一比较,落差巨大。
那么到底这个中国SaaS故事接下来要怎么讲?或者说,怎么才能上市前后,讲同样一套将来可以兑现的故事?产生焦虑的第三个原因,是SaaS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子才算成功?
纯粹的SaaS是最优秀的商业模式,做出来的话简直就是印钞票的机器,但同时也是最难做到,因此也是遇到困难最容易躺平的商业模式。那如果躺平,或者退而求其次,还有没有可能是好生意?
如果我们有个好的市场机会,我们到底是用什么方式快速把份额做出来,占领市场,抓住这个机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个赚钱的经营性现金流做出来,持续做大,最后符合某个退出渠道的上市条件?这个很不容易,需要在生长过程中把每个点踩对。
所以我一直说SaaS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让不可能的事情确定性变高?
行业都在焦虑的第四个点是,SaaS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行业现在的方向,是一起把SaaS的定义范围搞的越来越宽,似乎搭上SaaS的边就能把估值做上去。所谓SaaS的营收增长还不错,但是产生收入的自动化程度不高,越来越多是靠加人堆出来,那么还应不应该叫SaaS?本质上来说,把自己的生意叫做SaaS只是一个VC流量的钩子而已。
VC过来DD还是会用二级市场的放大镜看细节。投资人看SaaS生意的最终逻辑还是那个二级市场的放大镜。一级市场的放大镜可能比跟二级市场的小一些,粗一些,因为他叫风险投资。
但是两者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一级市场早期的To VC,所谓击鼓传花,如果跟二级市场的逻辑没对齐,融资越往后是越推不动的,出问题的还是VC自己。
那么SaaS的边界在哪里?如何来看待各种“新型”的SaaS,甚至SaaS 2.0的提法?我们还需不需要坚持纯粹的“原教旨主义”SaaS?我们还需不需要学习什么是真的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