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策支持精准赋能:从 “顶层设计” 到 “落地执行”,构建产业发展生态
中国政府对 AI 产业的支持政策呈现 “从宏观引导到微观落地” 的递进态势,为产业发展构建了良好的政策生态。2026 年上半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6-2030 年)》,明确提出 “到 2030 年,中国 AI 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1.5 万亿元,应用端市场规模超 5 万亿元,培育 100 家以上年营收超百亿元的 AI 应用企业” 的目标;随后,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出台配套政策,在资金支持、场景培育、标准制定等方面提供精准赋能 —— 在资金支持上,设立 2000 亿元 AI 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应用端创新企业;在场景培育上,公布首批 100 个 AI 融合应用先导区,覆盖制造、医疗、交通等重点领域;在标准制定上,发布《AI 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规范金融、医疗等敏感领域的 AI 应用流程。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出台 “AI 应用补贴政策”,对企业 AI 应用项目给予最高 30% 的资金补贴;江苏、浙江等地建设 “AI 应用创新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场景测试等公共服务。吴老师强调:“中国 AI 政策已形成‘中央统筹、地方落实、行业协同’的完整体系,这种精准化、系统化的政策支持,是 AI 应用端创新和普及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 AI 产业相较于海外的独特优势。”
(三)资本聚焦应用端:从 “概念炒作” 到 “价值投资”,资金流向更趋理性
随着 AI 产业从技术研发向应用落地转型,资本市场对 AI 的投资逻辑也从 “追逐技术概念” 转向 “聚焦应用价值”,资金持续向应用端倾斜。2026 年前三季度,中国 AI 领域融资总额达 1200 亿元,其中应用端融资占比达 75%,较 2025 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从细分领域来看,AI + 制造、AI + 医疗、AI + 金融成为融资热点,分别获得融资 320 亿元、280 亿元、220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5%、60%、45%。
从投资主体来看,产业资本成为 AI 应用端投资的主力军 —— 华为、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通过战略投资、产业合作等方式,深度布局 AI 行业应用;传统行业龙头也积极参与,某汽车制造企业投资 50 亿元设立 AI 汽车应用基金,聚焦智能驾驶、车载交互等场景;此外,北向资金对中国 AI 应用端标的的配置力度也持续加大,2026 年前三季度净买入 AI 应用类股票超 300 亿元,其中 AI + 医疗、AI + 制造标的净买入占比超 60%。吴老师团队资本分析指出:“当前资本对 AI 的投资已从‘盲目跟风’转向‘理性筛选’,只有具备‘场景落地能力 + 商业化潜力’的应用端企业才能获得资本青睐,这种‘价值投资’导向将加速 AI 应用端的创新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