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入股海:体系构建的阵痛与突破(2001-2005)
2001 年的 A 股市场,正处于熊市初期,上证指数从 2245 点一路震荡下跌,市场情绪低迷,散户纷纷割肉离场。吴老师的入市时机,在当时看来颇不合时宜,但他却有着自己的判断:“熊市里的股票才便宜,就像打折的商品,关键是要分清哪些是真打折,哪些是劣质品。” 这种逆向思维,正是他价值投资哲学的初次实践。
入市之初,吴老师并没有急于买入股票,而是花了整整半年时间,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 “无用功” 的事 —— 手工整理 A 股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2001 年的互联网尚未普及,他每天下班后都要去券商营业部抄录数据,回到家后用 Excel 表格逐一核对净利润、毛利率、资产负债率等核心指标,再用自己设计的估值模型进行测算。“那时候营业部的老股民都笑我‘书呆子’,说炒股看 K 线就行,搞这些没用。” 但吴老师不为所动,在他看来,这些枯燥的数据正是判断公司价值的 “公理”,只有基于扎实的数据基础,才能建立可靠的投资逻辑。
通过筛选,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三家制造业企业上:一家生产工业母机,一家从事精密仪器制造,还有一家主营汽车零部件。这三家公司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连续五年毛利率保持在 25% 以上,资产负债率低于 40%,财务结构稳健;二是市盈率均在 10 倍以下,股息率超过 5%,远高于当时的银行存款利率。2002 年初,他将 3 万元本金分成三份,分别买入这三只股票,完成了投资生涯的第一笔布局。
然而,市场的考验很快到来。2003 年,受非典疫情影响,制造业板块整体承压,吴老师持有的三只股票最大回撤达到 28%,账户浮亏近 8000 元。彼时,妻子多次劝他割肉离场,就连之前抄录数据的券商营业部经理也说:“制造业周期长,不如换炒热门的科技股。” 面对压力,吴老师没有慌乱,而是带着数学老师特有的严谨,重新复盘了三家公司的年报。他发现,虽然短期营收有所下滑,但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并未减少,研发投入反而同比增加了 15%。“这就像学生考试暂时失利,但基础知识没丢,只要调整方法就能赶上来。” 他在投资笔记中写道,并坚定地选择持有。
2004 年,随着疫情缓解和制造业复苏,这三只股票开始反弹。到 2005 年初,精密仪器制造企业的股价率先翻倍,吴老师在估值接近合理区间时选择清仓,获利 1.2 万元。这次操作让他更加坚信,财务数据不会说谎,价值终将回归。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完整的牛熊周期,他初步构建了自己的投资体系框架:以财务健康度为筛选门槛,以估值水平为买入依据,以基本面变化为卖出信号,这三大原则在此后的二十年里始终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