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的投资哲学核心是 “股权思维 + 分红复利”,这与他常说的 “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一部分,分红就是企业给股东发的工资” 理念一脉相承。2014 年乳制品行业信任危机期间,他以 18 元 / 股的价格重仓某龙头企业,当时该股市盈率仅 12 倍,股息率达 5%。此后每年,他都将分红全额再投入,加上企业持续回购带来的股数增加,到 2023 年其持仓成本已降至负数。
“成本归零后,投资就进入了自由境界。” 吴老师的操作中看不到追涨杀跌的痕迹,他的持仓组合始终保持在 3 只以内,每只标的都经过 “三年调研、十年预判” 的严苛检验。2022 年市场剧烈波动时,他的账户单日波动超千万元,却依然坚持每周只看一次行情,其余时间专注于研读企业年报与传统文化典籍。这种 “沉潜海底,不问波涛” 的定力,正是其穿越牛熊的关键所在。
二、产业趋势派:时代浪潮的捕手
4. 葛卫东:从 “民间铜王” 到科技投资巨鳄
葛卫东的转型之路堪称资本市场的励志范本。这位出身期货界的 “民间铜王”,2005 年创立混沌投资后逐步将重心转向股市,凭借对产业周期的精准把握,在科技赛道书写了新的传奇。他的投资方法论可概括为 “产业趋势 + 龙头公司”,即提前判断行业发展方向,然后重仓该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2018 年,当人工智能尚处于概念阶段时,葛卫东便开始布局科大讯飞,彼时该股市值不足 300 亿元。他在内部会议中强调:“语音交互将是未来智能终端的入口,科大讯飞的技术壁垒无人能及。” 此后 ChatGPT 引发全球 AI 浪潮,科大讯飞股价一路攀升,其持仓市值最高超 46 亿元。截至 2024 年三季报,葛卫东家族持仓达 110 亿元,重仓股集中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完美诠释了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的投资智慧。
5. 赵建平:创业板的 “常青树”
在高成长科技股投资领域,赵建平的名字无人不晓。2006 年他以 136 万元起步,凭借对中小创企业的精准挖掘,迅速实现财富跃升,被誉为创业板 “常青树”。他的投资策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行业爆发前夜布局,在估值泡沫时离场,始终与高成长赛道共舞。
2013 年创业板牛市期间,他重仓的欧比特、理邦仪器等个股涨幅均超 300%;2019-2021 年白酒赛道崛起时,他又精准押中酒鬼酒,单只个股盈利数亿元。随着注册制的全面实施,赵建平的投资方向悄然转变,2024 年三季报显示,其父女持仓市值 10.14 亿元,重点聚焦纵横股份、东芯股份等芯片、航天科技领域的 “专精特新” 企业。这种紧跟政策导向与产业升级的灵活策略,使其在市场风格切换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