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的红利已逐步显现。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2025 年产量突破 3000 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 60%,带动上下游 100 多个细分领域营收增长,仅动力电池产业就创造了 5000 亿元的市场规模;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国产大飞机交付量突破 100 架,带动航空产业链实现营收 2000 亿元,打破欧美垄断。“未来十年,产业升级将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这一过程中蕴含的增长潜力足以支撑年均 2 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速。”
(三)政策赋能:精准滴灌激活市场活力
“政策的系统性支持,是高增长的‘稳定器’与‘加速器’。” 吴老师研究发现,当前政策体系正围绕 “促创新、强实体、扩内需” 形成合力:宏观政策层面,央行建立 “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库”,通过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等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2025 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达 35%;产业政策层面,“十四五” 规划明确的 7 大战略新兴产业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半导体设备、AI 创新等领域的研发补贴比例最高达 30%;改革政策层面,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企业创新动力显著增强。
政策效果已形成 “连锁反应”。202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28%,带动民间投资增速回升至 12%;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2.8%,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 76%,较 2020 年提升 8 个百分点。“政策的精准发力不仅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更引导资源向高景气领域集中,这种‘政策 - 创新 - 增长’的正向循环,将为经济增长提供 1.5 个百分点的支撑。”
(四)全球化新布局:“双循环” 打开增长空间
“新发展格局下的全球化布局,为经济增长开辟‘新蓝海’。” 吴老师指出,我国正从 “货物出口型” 全球化转向 “产业生态型” 全球化:在 “一带一路” 沿线,我国已建成 50 个境外产业园区,带动工程机械、建材等产业出口增长 40%;在 RCEP 区域,关税减免政策推动电子元件、汽车零部件等中间品贸易增长 35%,产业链区域整合加速;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释放,2025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55 万亿元,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75%。
“双循环” 的协同效应逐步凸显。2025 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突破 3 万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2 倍,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国内大循环中,县域消费市场增速达 18%,较城市市场高出 5 个百分点,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全球化新布局与内需市场升级形成的共振,将为经济增长贡献 1.5 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