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是关键卡脖子环节。” 吴老师补充道,VC 生产涉及剧毒原料,EC、DMC 等溶剂生产需配套严格的废气处理设施,新产能环评通过率不足 30%,这意味着短期供给缺口难以快速填补。
上游成本传导:原料涨价形成价格托底
EC 作为生产 VC 的关键原料,1 吨 VC 需消耗 3 吨 EC,随着 VC 需求爆发,EC 价格已上涨 300-400 元 / 吨,直接推升溶剂生产成本。同时,六氟磷酸锂价格上涨 28%,作为电解液核心原料,其成本压力进一步向溶剂环节传导,形成 “原料 - 溶剂 - 电解液” 的涨价闭环。
(三)可持续性研判:涨价周期将延续至 2026 年上半年
吴老师团队结合产能释放节奏与需求增速,给出明确预判:“电解液溶剂涨价具备高确定性,将持续至 2026 年上半年,其中 EC 因兼具 VC 原料属性,涨价周期可能延长至 Q3。”
支撑这一判断的核心依据有三:
供需缺口短期难补:2026 年全球 VC 需求预计达 9-9.5 万吨,有效产能仅 10-11 万吨,产能利用率将维持 90% 以上;溶剂领域虽整体过剩,但高端市场 70% 份额被头部企业占据,而头部企业已无闲置产能。
下游容忍度高:溶剂占锂电池总成本比例不足 5%,即使价格翻倍,对电池终端成本影响仅 2% 左右,电池厂商为保障供应具备较强价格接受度。
扩产节奏明确:当前在建产能中,华盛锂电 3 万吨 VC 产能需 2026 年底释放,海科新源添加剂产能要到 2026 年初才能投产,短期内无法缓解供应压力。
二、吴老师实战策略:三重标准锁定高弹性标的
面对化工行业的结构性机会,吴老师结合 “供需匹配度 + 产能壁垒 + 业绩弹性” 三重筛选逻辑,圈定溶剂与添加剂两大核心赛道,形成可落地的实操策略:
(一)核心赛道一:溶剂龙头 —— 把握涨价直接红利
筛选标准:
核心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