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期主义:从 “终身持有” 到 “波段价值”
巴菲特持有苹果 10 年斩获 5 倍收益的案例,印证了 “长期持有优质标的” 的威力,但 A 股产业迭代速度是美股的 3 倍(手机产业链从功能机到智能机仅 5 年),让 “死拿策略” 屡遭重创。吴老师在 2013 年操盘特力 A 时给出了另一种答案:通过《波段王交易分析指标》捕捉趋势拐点,在 2014-2015 年的牛市中滚动交易 12 次,最终实现 15 倍收益,远超长期持有的 4 倍涨幅。
这种 “动态长期主义” 在其体系中表现为三大信号机制:
(三)能力圈:从 “认知边界” 到 “赛道聚焦”
巴菲特回避科技股的名言广为人知 ——“投资不需要天才的智商,只需要控制冲动的能力”,这一 “不熟不投” 的原则被吴老师转化为 A 股特色的 “政策赛道圈定法”。鉴于 A 股核心机会由政策主导(如 “十五五” 硬科技占 2025 年涨幅榜 60% 席位),他将能力圈收缩至三大领域:
二、本土化破局:吴老师如何解决 A 股 “水土不服” 痛点?
2025 年数据显示,A 股散户年化亏损达 23.6%,而吴老师的追随者平均盈利超 30%,核心在于其针对 A 股三大痛点的独创解决方案,每一项都源于实战淬炼。
(一)痛点 1:政策主导估值,低估不涨反跌 —— 政策评分机制
巴菲特 “低 PE 买入” 逻辑在 A 股屡屡失效:2025 年某传统化工股 PE 仅 12 倍却年内下跌 25%,而吴老师布局的 PE 42 倍量子通信标的涨幅达 68%。根源在于 A 股 “政策决定价值锚点”,其独创的政策评分机制破解了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