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外地的朋友报告一下,经过一夜的抢购,北京大部分超市的货架都已补齐,蔬菜肉蛋奶品种齐全,价格也保持稳定(这是我老母亲今天早上去家附近的超市亲眼确认过的,看完后她没买啥东西就放心地回来了,坐标北京朝阳)。
另据北京电视台新闻报道,因为产量增加,运输时间缩短,这几天新发地的批发菜价甚至还有所回落。
当然,现在大家最担心的是像外省一样,万一被封,超市有菜也没辙,没人能送进来,到家配送成了最关键的一环。
为应对激增的需求,盒马叮咚买菜京东七鲜等生鲜电商平台均把备货量提高到了平时的3-5倍,并增加了分拣和配送人员。据被划入封控区隔离在家的朋友确认,目前他们买菜叫外卖都是没问题的,社区允许,平台既有菜也有运力。
现在每个对北京表示乐观的人,都会收到一句经典的“一个月前,上海也是这么想的”。但别忘了,北京还是京东的总部所在地,京东总裁徐雷对保供北京也是充满信心。
但在北京这几次的“有惊无险”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次最早出现抢购潮,且最容易被抢空的总是山姆。
昨天朋友圈刷屏的北京超市现状,最壮观的排队人流,最空的货架,最满的购物车,山姆贡献了多半的“精彩”素材。到了今天上午,大部分普通超市在增加补货频次后,已经没有货架大面积空置的状况,消费者扎堆囤货的问题也随之缓解(估计也有周一工作日的原因)。
然而,山姆完全不同。
抢购潮较昨夜丝毫未减,有网友晒出开店半小时后的卖场,牛排柜台已经空了一半,甚至很多人在柜台边等着工作人员补货,热门商品刚上货就被抢购一空。至于结账的排队,目测需要两小时起。
北京目前一共三家山姆,目前每家都人满为患,人多到周边都在堵车。
2
为什么总是山姆,这首先和山姆的人群定位有关。
中产、家庭用户,是标准的山姆客群画像。简单的结论是,中产在当下的环境里是最容易焦虑的一群人。在这个结论背后,是典型的中产生活方式,面临的巨大压力(这里防杠一下,本文没有讨论价值观的意思,只是单纯讨论消费心理):
他们可能上有老下有小,怕老人被封生病,怕孩子被封没法上学,怕宠物被封抑郁,如果再因为衣食无着,为本就鸡飞狗跳的隔离生活增加难度,那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很多人必须囤足东西的客观原因。
再加上有外省的参照,中产发现,自己也许会是隔离中日常生活最受损的一群人。在外省最缺菜的时候,网上流传奢侈品品牌还有余力把五星酒店下午茶送到大客户家中。底层市民虽然缺菜,但落差感没有那么强烈。而中产看着政府大礼包里的各种山寨杂牌,除了关灯吃面,没有别的选择。
以及这几年更大的一个背景,是中产阶级本身的脆弱和堕落。
前几天,网传著名奢侈品集团LVMH大中华区电话会议称,两年多的疫情,导致客户结构变化,只有超高净值客户(LV内部标准是个人年收入1000万人民币以上或家庭年收入3000万人民币以上)数量和购买量是提升的,小富和中产堕落。
这里,奢侈品品牌眼中的“小富”,可是个人年收入300万-1000万或家庭年收入1000万-3000万的人群。连这样的“小富”都买不起奢侈品了,中产对维持基本生活品质的焦虑,当然会更加浓重。
至于为什么每次都是山姆最早出现抢购,《贫穷的本质》告诉我们,信息差才是贫富差距的真正原因。不过现在互联网信息太发达,中产的信息优势虽然还是有,但已经越来越被拉平。
今天股市历史性地掉下3000点,有人结合这两个热点,道出了“你我皆韭菜”的真谛,配图正是北京大排长龙的山姆超市。
3
除了山姆的人群定位与普通超市略有差异,另一大让山姆持续出现抢购潮的理由可能是,山姆所代表的高品质商品,在封控的有限供给背景下,会成为真正的稀缺品。
以我自己为例,我日常是不在山姆买菜的,但是如果我知道马上面临封控,我的最优选择也是马上去山姆囤一大车牛排、牛奶和冷冻蛋糕。
从外省自发形成的以物易物法则,可以看到这种选择的动机。诸如可乐、咖啡、薯片这种非必需品,在以物易物中占据了金字塔的顶端,甚至可以交换青菜鸡蛋这种生存刚需。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最宝贵的东西肯定是大米鸡蛋油,而不会是可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封控下的政府保供和必需品团购,创造了一个有限供给的市场。它保障了所有人的基本生存物资,但让改善型物资极度稀缺。
所以,在外省人的指导下,很多人的囤货思路并不是囤米面油,而是囤肥宅快乐水,囤政府不可能提供的改善型食品。
那么,既然都要囤货,为什么不多囤一些民间交换价值高的“硬货”,以防在需要以物易物时能换取更多的资源,或者,至少在发朋友圈时得到更多的点赞和羡慕也行啊。